中国体育彩票

今天是

当前位置:中国体育彩票 > 省政府要闻 > 要闻

弘扬右玉精神 建设塞上绿洲

 时间:2025-10-21       大    中    小      来源: 山西省政府网

金风送爽,秋意渐浓。站在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丰碑雕塑前,映入眼帘的是数十万亩的松柏林。松涛阵阵,满目苍翠,裹挟着草木特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可谁能想到,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黄沙遍地、寸草不生。

这种沧桑巨变来自右玉人70多年的绿色接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2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全县林木绿化率从0.3%上升到了57%,创造了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大力弘扬右玉精神,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以绿为魂
铸就右玉精神新丰碑

位于塞北的右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视为首要任务,70多年持续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一举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201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高度评价右玉精神。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正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

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山西省委上报的《中国体育彩票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县委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使绿化率由当年的0.3%上升到53%,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抓任何工作,都要有这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体育彩票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站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右玉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深入阐释了学习和发扬右玉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绿为底
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地

在绿化山川的生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右玉精神,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

1949年,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来到右玉,看到的却是“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的荒凉情景。跑遍了全县的山川沟壑,张荣怀得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改变右玉脆弱生态和发展困境,只有多栽树。

1950年春,张荣怀带领全县机关干部,在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苗,跑出了22任县委书记绿色接力的第一棒。

黄沙洼是一个长20公里、宽4公里的大风口,这里的沙丘每年向东南延伸十几米,大有吞没县城之势。1956年,县委书记马禄元带领1000多名群众和中小学生,在黄沙洼种下了9万多棵树苗。然而,1957年的一场8级大风,把栽植的树苗几乎摧毁殆尽。

首战失利并没有击碎右玉人的绿色梦想。他们探索总结科学造林方法,整整3年,黄沙洼终于生机盎然。1962年,右玉人又采用林草结合、乔灌混植、立体种植等办法,进一步巩固植树固沙成果。从1956年到1964年,八年三战黄沙洼,千百年来流动的沙丘终于被制服了。

“飞鸽牌的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这是右玉第11任县委书记常禄常讲的话。1983年,右玉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10.7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7.5%。

改革开放初期,右玉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但经济依然落后。右玉第12届县委班子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十六字发展方针,推动右玉实现从“求生存”向“谋发展”转变。

进入21世纪,右玉第16届县委班子规划实施了移民并村撤乡、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大战略。到2005年底,右玉全县已累计造林138.8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47%。随后,右玉第17届县委班子确立了“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奋斗目标,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与畜牧“联姻”、生态与旅游联动、“增绿”与“增收”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委班子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打造全国“两山”理论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和乡村振兴先行区,加快建设生态好、产业优、人民富的美丽右玉。先后获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70多年来,右玉历任县委班子始终秉持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实干作风,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始终认准一个目标走到底,换人不换方向、换届不换目标。把右玉打造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为右玉人民创造了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特别是近年来,右玉县着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右玉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正成为右玉人民的福祉,厚积的生态优势正成为右玉的发展优势。

目前,右玉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生机勃勃。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农旅与文体结合、文旅与康养融合。打造红色右玉精神研学、绿色生态休闲康养、金色西口文化体验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响右玉红色文化、西口古道、玉龙赛马三张文旅名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绿色发展,绿色成为右玉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右玉县深耕绿色低碳发展,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合作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着力打造全省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每到秋季,右玉漫山遍野都是黄澄澄的野生沙棘果,如今,右玉沙棘保有面积28万亩,已发展起12家沙棘加工企业,产值2亿元。目前,右玉已着力打造了10亿元生态羊、5亿元沙棘、5亿元粮油蔬果、1亿元小香葱、1亿元边鸡5条产业链,全县羊饲养量年均达到90万只,特色杂粮种植保持在40多万亩。

如今的右玉县不仅以生态修复闻名,更依托新能源、生态文旅等产业,积极探索新路子,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逐绿而行

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朔州市是右玉精神的发祥地。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让右玉精神在朔州率先化为生动实践,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横穿塞北而过的桑干河是朔州的母亲河。走进朔州市区,穿城而过的桑干河支流七里河波光潋滟,岸边垂柳与碧水清波交相辉映,水鸟不时掠过水面、飞上树梢,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曾几何时,桑干河水成为朔州市生态环境的短板。朔州因煤资源丰富,素有“煤海之乡”的美称。煤炭开采,造富一方,但也消耗了“绿色生命力”。由于季节性原因加上太多的承载与负重,让桑干河几度干涸、断流,随之而来的污水横流、河道被占、垃圾成堆等问题,让昔日水流不断、润泽京华的桑干河谷变得面目全非。

坚决守护好桑干河源头一河碧水!在右玉精神的激励下,这一誓言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2018年6月15日,朔州市在朔城区太平窑村举行桑干河清河行动启动仪式,正式打响了全市清河行动攻坚战。

从此,历届朔州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桑干河朔州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立体推进碧水保卫战,打出了行业整治、河道清淤、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治水组合拳,让桑干河更加充盈、更加清澈、更加美丽。2024年,桑干河(朔州市段)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生态环境部开展评选以来我省首个入选案例。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今年3月,一场剑指突出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吹响“号角”,以“全域无垃圾死角”为目标,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及属于环卫管理范围内的城中村、居民小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垃圾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清理生活、建筑、杂物等各类垃圾1.7万余吨。

抬头看见蓝天白云,低头吸上清新空气,是民心所向、民意所至。朔州市还立足实际,每年制定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和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清单”和“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力推动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落实。全市热源侧三年共完成改造22.95万户、1547.26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区、县城和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100%的总体目标。

在朔州,深入落实“天蓝、地绿、水秀”要求,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已深入人心,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朔州市生态环境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朔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8,与去年同比下降17.0%,全省排名第二;优良天数213天,同比增加20天;6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3.3%、13.2%、12.5%、21.4%、15.7%、20.0%。国、省控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

朔州市持续引深“右玉精神在朔州”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市建成了20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7%,使能源结构深度优化,“黑色”变“绿色”,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目前,全市新能源已并网发电和在建装机容量1311.4万千瓦,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力外送基地,全市新型综合能源体系已见雏形。

朔州市着力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优质奶源、优质肉羊、优质牧草、优质玉米、优质杂粮、优质蔬果六大基地建设,拓展百亿元乳业、百亿元肉业、50亿元粮油、50亿元蔬果四条全产业链。推进总投资971亿元的102个制造业项目,推动今年内建成投产36个。以低碳硅芯产业园建设为依托,着力打造千亿级硅芯产业集群。全链条陶瓷企业发展到108家,形成了年产日用瓷38.5亿件、建筑瓷72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放眼朔州这片热土,这座资源型城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任永亮)

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

风沙中的每一次挥锹,都是梦想的宣言;荒丘上的每一片新绿,都是实干的答卷。

70多年来,右玉的林木覆盖率从0.3%提高到57%,不仅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也为右玉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朔州乃至我省生态建设的典范。

朔州市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此为基础,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多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两个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

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面对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右玉精神所蕴含的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时代价值,为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这道时代考题,必须发扬敢啃硬骨头、敢闯险滩的攻坚精神,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勇气,大胆探索、持续突破,坚定不移将转型进行到底。

弘扬右玉精神,不仅体现在攻坚克难的勇气上,更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弘扬右玉精神,贵在坚持,成在久久为功。必须深刻认识到,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做“显功”,更做“潜功”,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竞争力,奋力逐“新”、坚定向“绿”、奋勇攀“高”,突出特色优势,夯实绿色底蕴,厚植新兴动能,加快在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袁兆辉)

特写1
右玉县老墙框村村民王占峰——
半生绿化荒山3000亩

10月6日,清晨6时,右玉县牛心堡乡老墙框村村民王占峰就扛着铁锹,踏着晨露上山。一场秋雨后的老墙框村笼罩在湿润的雾气中,从沟边坡地向远处望去,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油松、落叶松层层叠叠,织就一片绵延的绿色绸缎。

1983年,刚满30岁的王占峰从外地返回家乡,一头扎进石砲沟的荒山野岭,开始了漫长的植树生涯。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地风口,曾经风沙肆虐、土地贫瘠。在“沙进人退”的生存危机下,种树成为当地人生存的选择。深受父辈义务植树影响的王占峰,放弃了经营旅馆的生意,怀着“让荒山添绿”的朴素愿望,毅然投身绿化事业。

初到石砲沟时,王占峰面对的是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秃岭。面对众人的劝阻,他只是简单地说:“我想试试。”一个人,一辆小平车,一把铁锹,一柄铁锤,就是全部家当。他在沟里搭起窝棚,垒起锅台,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植树劳作。

“那会儿上山都背着‘三件宝’——铁锹、窝头、冻疮膏。”王占峰回忆道。最多时他每天要挖50个树坑,累了就在坡上歇歇,饿了就啃口窝头配咸菜。他还自创了“鱼鳞坑”植树法,从山下肩挑手提运水灌溉,后来还自建了抽水装置。“栽三年,扶三年,勤浇勤护又三年”,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午后的阳光穿过杏树林,洒在正在劳作的王占峰身上。修剪完枝杈,他又蹲下身,打开埋在土里的水管阀门。清水欢快地涌出,顺着垄沟渗入树木根系。“政府给咱创业搭了把手,水利部门修了三个蓄水池,现在浇水方便多了。”他擦去额角的汗珠,望着枝繁叶茂的杏树笑着说,“你看它们长得多精神!”

四十年光阴荏苒,荒山沟已然变成绿洲。王占峰用半生时间绿化了3000多亩土地。

“这是落下的种子自然长出来的。树改善了土壤,能长新苗了,说明这些年的辛苦没白费。”下山途中,老人突然蹲下身,欣喜地指着几株幼松说。

夕阳映照着他花白的头发和欣慰的笑容,漫山绿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植树人四十二年如一日的绿色情怀。(袁兆辉)

特写2
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
候鸟从过客变身“新居民”

10月初,晨光掠过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静谧的水面,巡护员郑伟举起望远镜,情不自禁露出微笑,白骨顶鸡带着毛茸茸的幼崽穿梭在芦苇丛中,扁嘴鸭成群信步浅滩,黑翅长脚鹬翩跹起舞,羽翼掠过粼粼波光。这般生机盎然的画面,如今已成为山阴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日常。

“这些小家伙以前顶多待一个月就走,现在倒好,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成了我们的‘老邻居’!”郑伟笑着说道。他口中的“老邻居”,正是苍鹭、白骨顶、凤头 等20余种候鸟。

据郑伟介绍,近年来,这些候鸟不再延续祖辈的迁徙路线,反而选择在这片湿地定居,成为桑干河最耀眼的“生态勋章”。

然而在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河滩淤积,生态系统脆弱。转变始于山阴县持续推进的生态治理工程,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桑干河湿地保护与修复,通过治水兴绿,让曾经荒芜的河滩焕发新生。2022年,山阴桑干河湿地成功跻身国家级湿地公园行列。

如今,总面积达700余公顷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每年迁徙季节,数万只候鸟如约而至,在水面掀起层层“鸟浪”。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候鸟做出了“迁徙抉择”——从匆匆过客变身常住“新居民”。

湿地监测员黄华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自2018年起,陆续有候鸟在此安家。目前每年在湿地栖息的候鸟达230多种、数万只,其中数千只候鸟已在此安家落户。

为守护这些“新居民”,湿地公园打出了系列保护组合拳:布设界桩界碑、围栏护网,设立宣传警示标识,成立专职野生动物保护站,开展定时投喂。“我们设置了40个植物监测样方、10条鸟类监测样线、5个鱼类及水生生物监测样点,新建了瞭望塔、观鸟台和生态监测站,旨在为候鸟和其他生物提供更好的保护条件。”湿地公园管护中心副主任张文杰说。

夕阳西下,观鸟台上,摄影爱好者轻轻按下快门,记录下候鸟归巢的温馨时刻;生态步道上,游人漫步其间,聆听鸟鸣啾啾。曾经寂静的桑干河畔,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袁兆辉 李妍)

特写3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链上发力 “氢”装上阵

10月13日上午,位于朔州市平鲁区的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氢燃料发动机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流水线前一丝不苟地组装着一台165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采用我国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其中催化剂、膜电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氢燃料发动机投资方,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指着设备介绍道。据悉,该发动机能在零下30℃的严寒环境中稳定续航400公里以上,将为重卡、矿山等领域提供绿色动力解决方案。

“这次项目合作,我们采取‘高校出技术、企业出场景、政府出资源’的合作模式,从实验室组建到发动机投产仅用时8个月。”蔡俊表示,这台具备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动机,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氢能源创新联合实验室的研发成果,标志着朔州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首台发动机的成功下线,平鲁区同步启动了加氢站建设,并举行了朔州文景氢燃料发动机整车配套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覆盖公交客运、物流运输、重型卡车等多元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从生产端向终端应用延伸。“我们将利用平鲁区丰富的风能和光能资源,通过绿电离网制氢,满足中国体育彩票:和化工领域的应用需求。”蔡俊说。

近年来,朔州市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着力构建涵盖制氢、用氢以及氢气提纯、燃料电池应用、电解槽应用的“两横三纵”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实现“新能源+新产业”深度融合,努力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可借鉴经验。

“作为能源大区,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转变。”平鲁区委副书记李斌表示,“氢能重卡、氢能公交以及绿电制绿氢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先后落地,标志着平鲁区已率先构建起完整的氢能应用全产业链。”

临近中午,生产车间内依然忙碌,工人们认真检测着每一个零部件。这些精心组装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不仅为朔州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当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能源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袁兆辉 刘希军)